close

AppleSparkly_FleurDesign_5.jpg 

蘋果電腦從Mac、iPodiPhone,每項商品幾乎都掀起搶購狂潮,台灣為何做不到?北藝大教授認為原因在於台灣教育缺乏資訊與美學等跨領域整合,上學期特別開設「蘋果學」課程,邀請各領域的專家為同學上課,期末作業還要同學設計下一代的蘋果商品。

課程協同主持人、北藝大共同學科助理教授王盈勛表示,其實蘋果推出的產品中沒有一項是他們發明的,「iPod不就是mp3播放器?」但蘋果成功整合了資訊、美學、設計、管理、行銷等各領域打造商品,「每次發表會都是大家搶著報導」,「是媒體需要它,不是它需要媒體」。

王盈勛指出,台灣電腦和手機在技術層次並不輸蘋果,但蘋果成功將商品打造成「風格化的消費」,使用蘋果產品會被認為「帥」、「酷」,這是台灣企業很難做到的。

王盈勛認為,蘋果成功經驗凸顯台灣教育問題,台灣教育過去長期「重理工、輕人文」,能夠研發優秀的產品,卻缺乏整合各領域人才,所以北藝大才會在文建會副主委李仁芳的主持下,邀請各領域的專家在上學期的「關渡講座」課程中開設「蘋果學」。

「蘋果學」課程評分除了一般制式的「出席」與「分享心得」外,還要求同學五到六人組成小組,且成員必須橫跨兩個學院;上完一整學期的課後,必須以「蘋果精神」為主軸發想創意並呈現,包括製作蘋果形象廣告,或設計蘋果下一階段可能推出的商品。

有同學期末報告設計新iPhone會發出電波驅趕蚊子;有人設計新增投影功能的「iPro」;錄下狗狗的聲音,就可辨識狗狗的心情的「iDog」;也有音樂系學生設計遠端遙控音樂播放,但王盈勛認為,整體看來藝術大學學生對「科技」的掌握與執行程度是不夠的。

由於邀請來上「蘋果學」的講師都是各領域的專家,講師費較高,加上「關渡講座」原先就是動態課程設計,每學期課程主題都不同,「蘋果學」只開了一學期就結束。但王盈勛希望,未來有機會讓唸技術、管理、音樂和藝術等不同領域的學生一同上課,才能打破台灣教育造成困境。

來源: http://news.chinatimes.com/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enseofvis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